
污泥脫水機工程是水處理領域的重要工藝環節,主要用于將污水處理過程中產生的含水率較高的污泥(通常含水率在95%以上)通過機械脫水處理,轉化為含水率較低(60%-85%)的泥餅,從而減少污泥體積,降低運輸及后續處置成本。該技術廣泛應用于市政污水處理廠、工業廢水處理站、河道清淤等領域。
設備與技術原理
污泥脫水機工程的設備包括帶式壓濾機、離心脫水機、板框壓濾機等。其工作原理基于物理擠壓或離心分離技術:
1. 預處理階段:污泥需先經濃縮、調理(添加絮凝劑如PAM或PAC),改善脫水性能。
2. 脫水階段:帶式脫水機通過重力脫水區和多級輥壓區逐級擠壓;離心機利用高速旋轉產生的離心力實現固液分離;板框機則通過高壓泵加壓過濾。
3. 出料與清洗:脫水后泥餅通過剝離,濾帶/濾布經高壓水沖洗再生。
工藝優勢
- 減容:污泥體積可縮減至原體積的1/5-1/10,大幅降低處置費用。
- 節能環保:相比傳統晾曬,機械脫水效率提升80%以上,減少二次污染風險。
- 自動化控制:集成PLC系統實現進料、加藥、沖洗全流程自動化,人工干預少。
工程設計與選型要點
1. 污泥特性分析:需根據污泥來源(市政/印染/電鍍等)、有機質含量、黏度等選擇機型。例如離心機適用于高有機質污泥,板框機適合難脫水工業污泥。
2. 處理規模匹配:單機處理量從1m3/h到50m3/h不等,需結合污水廠日均產泥量設計冗余。
3. 運行成本優化:電耗、藥劑投加量、濾布更換頻率等需綜合測算,帶式機運行成本約0.3-0.5元/噸,離心機約0.5-0.8元/噸。
典型案例
某10萬噸/日市政污水廠采用兩套離心脫水機(單機處理量30m3/h),配套PAM自動加藥系統,將污泥含水率從98%降至78%,泥餅產量12噸/日,年節約運輸費用超百萬元。
隨著環保政策趨嚴,污泥脫水工程正向低能耗、高干度(目標含水率≤60%)、資源化方向發展,新型疊螺脫水機及電滲透技術的應用將進一步推動行業升級。









